您的位置: 首页>> >> 情感课堂

先有“爸妈好”,后有“老师好”

发布时间: 2024-03-18 来源: 中国妇女报 阅读: 7
字体:[]
保护视力色:

报载,新学期开始,有多所高校公布“课堂教学礼仪规范”,要求学生向老师起立问好。这一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礼仪,是否应该拷贝到大学课堂,成为一时的热议。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。显然,提倡、弘扬尊师重教的本旨已成共识,人们关注的是,“老师好”是否有必要通过某种课堂仪式得以表达和呈现。

鉴古知今。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,合称“三礼”,是著名的儒学经典。历史地看,“三礼”的重要意义,不仅在于论述了礼教思想、礼法制度对于人、家、国三者的价值和作用,同时还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行为规范。正是通过这些行为设计,“礼”才能够深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,为古代中国“礼仪之邦”的构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点。因此,以尊师重教为目的的“课堂教学礼仪规范”,于史有据。从更为广阔的继承传统文化的视野上观察,任何礼仪制度都包含了行为规范和仪式设计,没有行为规范和仪式设计的礼仪是不存在的。同样是“老师好”,心中默念“老师好”的只是好孩子,唯有集体起立齐诵的“老师好”,才可称课堂礼仪。

当然也应看到,具体到教育方法的选择,无论教、学双方,都更倾向于逐渐养成的习惯,而非严格一律的规范。事实上,任何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,都必须经过潜移默化的习惯熏陶。无论是脱口而出的“老师好”,还是业已固定下来的日常社交礼仪,对于每个个体而言,都在到达应用场景之前,已获得了足够的积累训练。也可以说,自幼的启蒙和长期的熏陶,比较一纸通知,更具备规范的性质,是更真实也更有效的规范。

从这个角度看,课堂礼仪就是家庭礼仪的延续,良好的家庭礼仪熏陶,是课堂礼仪的必要基础。只有习惯于问候“爸妈好”的孩子,才会自然过渡到问候“老师好”。只有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意识变成一种“出厂设置”时,课堂礼仪的规范化才不会引发争议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家庭礼仪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,被相当多的家长忽视了。一方面,“鸡娃”教育观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精力,令他们顾此失彼;另一方面,很多家长自己就没有接受过家庭礼仪的熏陶,缺乏家庭礼仪教育的意识;第三方面,家庭礼仪的仪式感,在观念上还没被广泛接受,许多家长仍然认为,心里尊敬长辈就行了,仪式感要么虚伪,要么难堪。

解决家庭礼仪教育难点的前提,是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礼仪文化。它既是对传统礼仪文化去芜存菁之后的继承,又是社会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“礼仪之邦”无论作为历史事实还是现实设计,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。这也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义务。

c_msg
Baidu
map